搜索:北京

  • 我爱我家称免除部分家庭租房佣金 减轻租户负担

    据“北京我爱我家”微信公众号消息, 4 月 13 日,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向全市房地产经纪机构发出倡议,减免市场租房补贴领取家庭租房佣金,我爱我家积极响应,承诺为符合条件的家庭免除新承租住房佣金。

    我爱我家表示,经市、区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审核认定,取得市场租房补贴资格的家庭可免除租房佣金,以切实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租房负担。

    据了解,除了我爱我家外,链家麦田、中原、21 世纪不动产、金色时光、兴商、金城阜业等单位也响应了减免市场租房补贴领取家庭租房佣金的倡议。 [原文链接]

    2022-04-13
    0 113
  • 一视频平台持续发布侵权视频 字节跳动起诉获赔30万元

    据杭州互联网法院消息,近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宣判原告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原告浙江今日头条科技有限公司与被告某技术服务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

    两原告诉称,其经权利人授权,依法享有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农村四哥”账号下原创视频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及维权权利。A平台“农村四哥”账号与西瓜视频“农村四哥”账号的昵称和头像相同,且大量传播上述原创视频作品,吸引众多用户在A平台在线观看、下载、分享侵权视频。 2021 年 7 月以来,两原告持续向被告发函 40 余次,要求被告删除侵权视频,并采取“能够有效制止侵权”的必要措施以制止持续侵权行为。但被告既未及时删除侵权视频,也未采取任何必要措施,导致侵权账号仍在持续发布侵权视频。

    两原告认为,被告长期、持续地实施上述侵权行为,严重影响短视频收益及流量,给两原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侵害了两原告对其视听作品所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被告辩称,一是涉案视频内容系视听作品还是录音录像制品尚不能明确;二是被告系网络服务提供商,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网络用户上传被诉侵权作品的行为不存在过错,不构成侵权,且已及时采取通知-删除的必要措施,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运营的某视频平台(以下简称“A平台”),在应知用户利用其所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实施侵害两原告视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情况下,虽然采取了通知-删除措施,但未能“有效制止侵权”,应对A平台用户提供 38 条被控侵权视频的行为承担立即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计 30 万元的民事责任。 [原文链接]

    2022-04-03
    0 108
  • 一年利润超3亿!95后的“夜经济”,撑起一家百亿公司

    “年轻人的小酒馆”有着更大的野心。

    日前,主打二三线城市赛道、以9.8元低价、低度酒饮刮起“精酿旋风”的海伦司发布了2021年财报。

    尽管身处后疫情时代,线下酒馆的生存情况难言乐观,但海伦司仍然交出了一份不错的业绩答卷:2021年,其总收入为18.35亿元,相当于日均500万元,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124.42%和100.21%。

    亮眼的增长数字背后,是海伦司的扩张之路。截至2022年3月25日,海伦司在国内已有854家直营酒馆,其中503家是2021年以来开出的新店。

    如此大手笔的扩张,也为它带来了相应的负担:原材料成本翻倍增长,租金成本增加,人力成本更是跳涨至3倍以上。虽然削减掉2021年上市所牵扯到的非经营性开支后,海伦司这一年的经调整净利润突破了1亿元,但调整后利润率只有5.4%。

    海伦司在财报中提到,未来将继续拓展酒馆网络,加强数据赋能及应用,加大对更广阔下沉市场的布局。

    可以想见,“复制已有的单店盈利能力”,依然是海伦司接下去的战略手段。但与此同时,连锁酒馆品牌“猫员外”、RISSE锐肆酒馆、被称作“酒水博物馆”的COMMUNE等竞争对手都已迎来资本加持,各方虎视眈眈。

    人均消费50元的“平价酒饮”招牌,究竟还能吸引多少年轻人为之买单?

    “性价比”成核心竞争力

    即使在工作日的夜晚,坐落于杭州热闹地段的海伦司酒馆依然排起了队。

    翻开菜单,海伦司自有品牌的精酿、奶啤、果啤的价格均在10元以下,代销的外部品牌如1664、科罗娜、百威等,价格也是整齐划一的9.8元,而同行平均卖到12元。

    相比普通酒吧,“低价”无疑是海伦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人均消费50元,即可和三五好友喝个尽兴。

    年轻人对这种“高性价比”的酒饮颇为追捧。在小红书、大众点评App搜索“海伦司”,消费者的评价多数围绕着“便宜”和“氛围”展开:“人均40喝到爽”“买一送一”“颜值超高”“氛围感拉满”……

    在如此低的客单价下赚取利润,大半要归因于自有品牌Helens带来的成本把控。财报显示,海伦司的自有酒饮贡献了80.2%的毛收益率,而第三方酒饮仅有48.8%。

    价格低廉的第一方产品,可谓是海伦司的“杀手锏”:2021年,包括啤酒、酒饮、小吃在内的自有产品,一共卖出了14.3亿元,占海伦司总收入的78%。

    除了常规的线下酒馆,海伦司线上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在海伦司酒类天猫旗舰店,人气最高的Helens奶啤月销量达到8000件,葡萄、草莓、白桃等果味啤酒紧随其后。这类度数偏低、口味甜蜜的轻酒饮,正在占据年轻人聚会的C位。

    在过去一年里,海伦司的同店销售额增长了32.8%,单店日均销售额接近1万元。考虑到新店开张带来的波动,这个数字可以用“平稳”来形容。

    一线打广告,二线做生意

    低至9.8元的平价酒水,受到了“下沉市场”的热捧。

    海伦司的第一家店铺虽然位于北京繁华的五道口附近,但它距离核心商圈500米之外,因此租金相对低价。创始人徐炳忠原本对海伦司的目标客户定位是“外国留学生”,海伦司“朴实”的价格、不错的环境,的确吸引了周边高校大学生、初入职场的打工人,在此进行低成本消费、社交。

    对于想走门店扩张之路的海伦司来说,首店的这套“低价圈粉逻辑”,一线城市并非最理想的舞台。想要吸引更多价格敏感的年轻人,二三线城市注定将成为海伦司的主战场。

    目前,海伦司在中国共有854家直营酒馆,其中二三线及以下城市765家,占比89.58%。

    从新增酒馆数量也不难看出,海伦司并无转向的意愿:2021年至今,海伦司共在一线城市开店32家,增长率57.14%;在二三线城市开店471家,增长率160.20%。

    守稳二三线城市的基本盘,以此为基础上探一线城市,海伦司的战略比较清晰。

    这其中,又以二线城市作为核心:依据海伦司财报披露的单店日均销售额估算,二线城市的全年销售额超过其他城市的总和。

    以杭州为例,目前海伦司在杭州拥有超过30家直营门店,选址基本以大学生生活区和商圈辐射为主。它没有一线城市的昂贵店租,又比三线及以下城市多出“精致酒饮消费”的土壤,海伦司选中二线城市作为市场切口,理由充分。

    相较之下,一线城市的海伦司酒馆,更像是打响品牌声量的广告。

    参考2021年新店流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确实呈现出极强的消费力,但计入租金、人力成本后,海伦司在一线的利润率仅有0.01%——就连这个数字,也已经比上一年的亏损15.36%好出太多。

    在一线城市搞“平价酒饮”,固然具有话题性,却不是一门好生意。

    在二线和三线以下城市,利润率则分别来到了16.92%和23.25%。显然,酒饮成本几乎是固定的,而关键的租金和人力开支,则随着城市的变化大有不同。

    海伦司难题:高速扩张VS发展质量

    被打上“10元小酒馆”标签的海伦司,也有自己的困境要面对。

    “小酒馆第一股”“夜间星巴克”,从上市前,海伦司就已备受瞩目。从股市表现来看,上市至今,海伦司股价均未超过其上市首日达到的最高价25.75港元。截至3月30日港股收盘,海伦司报收14.72港元/股,总市值186.49亿港元。

    海伦司董事曾在上市交流会上表示:小酒馆的市场需求远没有达到饱和,“在开到3000-5000家门店之前,我们完全不担心利润稀释的问题。”

    不过,高速的扩张,依然引来外界对海伦司发展质量的担忧。

    首先,低价位模糊了品牌形象。有投资者认为,海伦司缺乏深厚的商业护城河,一旦与竞品爆发价格战,用户的忠诚度存疑。

    其次,受限于酒馆业态的高分散度和低渗透率,像海伦司这样“小而美”的品牌,很容易在规模扩张中触及增长的天花板。

    《天下网商》走访了杭州的两家海伦司直营酒馆,一家位于中型综合体内部,人流量相对较大;另一家的选址则较为偏僻,两家门店距离约3公里-4公里。海伦司的低价策略,注定了它的发展要靠继续扩大规模,而规模扩张过程中,单店的坪效是否会被稀释依然要打个问号。

    同时,小酒馆做的是线下休闲生意,它不像一些餐饮业态具备强消费属性,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客流差距较大,人均消费频次也具有更多不确定性,加之疫情反复可能带来的影响,都加剧了门店流水的波动。

    作为一种小众体验型消费,海伦司要“破圈”,就不得不借助种种营销手段。

    在短视频平台上,海伦司设立了“告白小队”“聚会游戏”等板块,并发起“可乐桶全国统一姿势”等营销活动,着力放大酒馆本身的社交属性。

    海伦司的野心,显然已超出酒饮之外。徐炳忠曾说,要把海伦司打造成“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平台”。这名草根出身的70后,看似离年轻人很远,却早早意识到了“酒馆文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对社交文化的宣推力度,也反映在海伦司的财报数字中。2018年,其宣传推广费用仅为520万元,这个数字在2021年上涨至4250万元,3年间猛增7倍多。

    当然,线上造势只是锦上添花,重点在于扩张的势头绝不能停下:海伦司此前递交的招股书显示,酒馆数量计划在2023年底增加到2200家。按照这个数目推算,它的目标如今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

    一边是下沉市场的追捧,一边是投资人的青睐,在二三线城市跑马圈地的海伦司,以“小酒馆”这种精致的、半私密的业态迎合热闹的“夜间经济”之余,也在追赶着当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微醺、娱乐、氛围感,有关“年轻人的第一杯酒”,看来仍有很多故事可说。但如何把这些故事说圆满,就得交给海伦司自己探索了。 [原文链接]

    2022-03-31
    0 93
  • 裁员狠、求职难,打工人选择与“金三银四”和解

    被裁一年后,敏敏还是没有找到工作。她曾经是互联网企业HR,“在前公司,送走过好几批自己招进来的人,现在我也成了被频频拒绝的那一个”。

    敏敏的经历不是个例。从“双减政策”落地后的教培行业寒冬,到互联网大厂出现“裁员潮”,再加上今年 3 月开始,中概股集体大跌,招聘市场也和股票市场一样上演着“过山车”式的震荡。

    这样的震荡反映在求职者的简历里。一位招聘者告诉开菠萝财经,从今年自己收到的简历来看,求职者的跳槽频次变高了,往年候选者两年左右跳一次槽,现在半年到 8 个月就要跳槽一次,里面很多是被动跳槽。

    “裁员潮”下,回流到市场上的求职者还没被“消化”完,招聘市场又要在今年春招季迎来新一届的 1076 万应届生,还有被难到上热搜的国家线挡在研究生门外的往届毕业生、因疫情没有拿到毕业证的留学生等,招聘市场供给量暴增。

    很多求职者都表现出了极强的不安全感。上述招聘者称,求职者在面试时,问的最多的问题不再是薪资,而是“明年这个业务还继续做吗?”他能明显感觉到,求职者心态开始“求稳”。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系教授冯云霞认为,随着社会从过去唯效率、唯速度,转向更均衡、更高质的方向,不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管理组织,都要学习顺应形势,既要守住自身擅长的,也要持续学习,不断精进。

    事实也确实如此,经过此次最冷“金三银四”,不少HR和求职者意识到,职场没有神话,变化才是永恒,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才是职场人破局的关键。

    招聘APP上的消息,

    都是“已读不回”

    今年的“金三银四”,求职人有多难?

    从年初到现在,秦浩把自己能匹配上的岗位都投了一遍,并将能用到的内推人脉“薅”了一遍,最后只接到了六七个面试。更多时间,他则是盯着招聘软件,可发出去的信息总显示“已读不回”。

    正式开始看工作机会之前,秦浩的心态还比较乐观。因为疫情,业务无法开展的他,从上一家公司离职后,离开了北京,换了一座城市做兼职过生活。按照他的计划,等他今年 2 月底兼职到期,再找到工作,可以无缝衔接。结果预期一直在下调,现在还不知道 4 月底能不能找到工作。他不敢想,到那时,为了工作自己会妥协到哪一步。

    今年是秦浩毕业的第 5 年,他发现自己身处职业尴尬期,“不愿意做很基础的执行工作,又无法真正去大厂挑大梁”。

    今年找工作难的,不止秦浩一人。在他身后,是无数 2022 年应届生以及因为考研、考公落选,而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看到很多小厂的产品经理都要985、211,目前在各个招聘平台前后投了六十几份简历,均无回应”,一位应届生说道。

    那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好找工作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这两年,宗行从影视行业跳槽到互联网行业,在两家大厂的在职时间均不超过 7 个月,后又返回影视行业,担任某公司部门主管,结果在今年年初再次遭遇裁员。她没有勇气跟爸妈提起自己曲折的求职经历,为了躲避亲戚朋友的关心,这个春节没有回家。

    “互联网大厂很难有新机会,进小公司做项目担心成炮灰,影视行业寒冬太久,我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现实。”在她看来,今年找工作难的是,不知道下一个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怕“刚离虎口又入狼窝”。现在的宗行不想再轻易跳槽,她每个星期安排三四个面试,在选择上越发谨慎。

    这股“求职难”的风潮,其实从去年第四季度就开始了。去年 10 月,松涛所在的公司因教培业务收缩裁撤了一大批员工,他能明显感觉到,招聘市场当时对教培行业出来的人的“警惕”。

    他解释道,一方面,当时市面上有大批从教培行业离职的人,公司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遇到很多同类的求职者,另一方面,公司更愿意招聘一个本行业的熟手。

    也想去其他行业找机会的松涛,只能打起精神,给自己在一个月里安排了近 30 个面试。但结果不如人意。由于需要还房贷,他在屡次碰壁后,最终去了同行业的一家传统大厂“保底”。

    他的很多同行还在寻求转行机会。在他的理解里,越是中高层,越是转型难。“此前他们的经验比较固定于教育方向,行业变冷之后,心态和薪资级别都不太愿意接受降级。”

    宗行最近有了新认知:职业路径不可能始终往上走,人要有空杯心态。某个行业或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缩短,但当代职场人的职业生涯在拉长。她认为,对自己保持信心是最重要的,要“乱中求稳”。

    求稳的职场人,都开始准备发展副业了。秦浩在春节期间见了一位游戏行业的前辈,对方说,现在不敢买房,理由是不知道 35 岁之后还能不能拥有这份工作。那一刻,秦浩意识到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原来是那么脆弱。他开始有意寻找更稳定、更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同时自学“心理咨询”,做好两手准备。

    为了面对不确定性,松涛也准备在保障工作之余,花些精力开发新技能,比如学习短视频拍摄和运营账号。“不要寄全部希望于某一家公司,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

    “刷了 600 份简历,

    最后只招进来 1 位”

    “今年春招,我觉得互联网公司应该没有‘金三银四’了。”互联网旅游行业的企业HR鸿悦说。

    对于求职者的焦虑,鸿悦深有体会。最近面试的求职者中,有些人从去年 11 月开始看机会、至今未上岸。但她也很无奈,有些岗位招着招着,突然就停了。她所在的公司业务受疫情影响非常大,招聘需求量不稳定,现在都是每个季度根据业务进展按需招聘。

    某ToB企业的HR总监徐明发现,今年来求职的大厂员工,比之前增加了30%左右,其中很多平薪或者降薪进来,甚至一些级别高的应聘者愿意向下看机会,出现VP或者高级总监,应聘组长岗位的情况。以往,头顶大厂光环的人不但薪资溢价高,还可能是公司间争夺的对象,现在也失宠了。

    “金三银四”看起来消失了,背后的原因有两层。

    其一是,当大部分企业开始求稳,发现“人员超配”,就要缩编,放缓招聘步伐,提高招聘标准。

    某互联网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小楠说,她所在公司今年的招聘,基本上都是离职补员,“离职了四五个人,才能补两三个人”。现在,小楠的组每人每天要面试5- 7 位,比去年少了一半;以前的面试通过率是5:1,现在是8: 1 甚至10:1。因为工作量减少,小楠带领的招聘团队也被优化了一半的人数。

    最近公司需要招初级产品经理,小楠在两个星期内收到超过 600 份简历,但只有一个名额。其中有一位候选者甚至做了一份 15 页的PPT来分析产品,最后还是因为经验不够而落选。

    其二是,现在的环境下,企业更加渴求增量,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选拔人才”的路径往往是两条,要么内部培养,要么从市场中招聘“精专人才”。

    鸿悦提到,公司现在有人离职或有新业务尝试,第一选择不是从市场上招人,而是员工内部跨部门、跨岗位调岗或兼任。

    领英人力资源负责人张竞义也发现,现在许多企业更专注现有内部人才的盘点和调整,并帮助转岗后的员工在新岗位上快速启动激活。

    上述HR还提到一个观点,企业对跨行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有资源有经验的人才,依旧有强烈的需求,并愿意在招纳人才上投入大量资源。

    但这样的人才很难得。小楠说,这些岗位需要长期匹配,有的一两年都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据张竞义观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此前许多职场人未曾意识到,自己在某份工作上的技能可以为另一份工作所用,甚至很多雇主企业也没有尝试过,所以匹配难度大。另一方面,因为上述人才无法仅通过对学历、资历和行业背景的评估来获取。她预测,“以技能为导向”的招聘解决方案,正在成为人才和企业双向匹配的突破口。

    “技能是相通的,人才也是相通的。”徐明表示,对于一些跨行业复合型人才,今年公司给到了30%-40%的薪酬涨幅,而技能才是求职者在职场上长期保有竞争力的关键。

    “练就在不同水域游泳的能力”

    求职难、招聘难的背后,是疫情和政策带来的部分行业寒冬,使得企业端从初创企业到大厂巨头,都在年底和年初进行了人员优化调整。“金三银四”已经过去一半,职场迷茫和竞争焦虑下的求职者,需要一份“职场指南”。

    平时,张竞义就常与领英的小伙伴交流,她认为探索职场就像跑马拉松一样,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核心技能优势,注重专业技能的保持、积累和提升;其次,有目标有计划地成长,比如,可以给自己设立阶段性的目标,小到每一个季度的阶段性突破,大到每三年应该在什么领域上一个大台阶。她相信在职场坚持“长期主义”心态,能够帮助职场人缓解一部分焦虑。

    对于想要摆脱迷茫感和不安全感,找到能发挥个人价值的空间的求职者,她还有一个建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拓展视野,方法就是保持终身学习。

    领英有不少小伙伴就是“在职学习”的受益者。在领英工作的星星表示,在职学习要面对很多挑战,她自己就一度苦于,如何合理地分配精力、如何在工作之余系统性地学习,如何保持全神贯注和全情投入。但长期坚持学习,不但帮助她减少了不必要的负面情绪,还收获了成就感。

    她提到,公司的激励机制也帮助她坚持下来了。据了解,领英给员工提供了一些学习项目、培训课程和激励机制,完成课程后,还会报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

    冯云霞教授同样建议,在职场的不同阶段,职场人要始终围绕自己的“职业锚”进行积累和打磨,这其中涉及到本职技能、延伸技能和人脉积累。

    本职技能包括成为特定行业专家和行家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及跨界、开放和创新等素质构成的软技能。而延伸技能,是指持续发展优化、打磨和升级自身的可迁移能力,适应不同市场和企业需求。除此以外,还要注意积累自身稳定的人脉圈子,同时建立自身职业品牌和提升口碑声誉。

    在这个过程中,职场人可以养成反思习惯,重构自己的技能组合,升级自己的知识结构。冯云霞教授说,“在新经济时代,每一位职场人士都是自我发展无限责任公司的CEO,要从终身发展的角度,系统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

    工作后经历了辞职、去美国读书、成家,度过了两年全职主妇生活的徐珊,对此深有体会。在这几年中,她不断沉淀自己的业务能力,再次回到职场时,虽然也经历过一些质疑,但在面试领英时,因为公司推崇“以技能为导向的招聘”,她再次得到了发挥技能的机会。

    除了求职者个人的努力,张竞义提出,企业更新管理制度,全社会共同构建长期主义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价值观,都是在为人才发展和社会创新进行助力。

    通过领英多年的管理实践,她总结出企业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三大关键举措:基于信任,给予员工工作方式上的灵活度,如领英及诸多企业正在实践混合办公模式;基于能力和成就的公平的晋升制度、透明多元的反馈机制、友好便利的办公设施和环境;以及疫情之下,实实在在地关心和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

    冯云霞教授也认为,现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进程,对企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对企业员工干部进行合理分层、差异化管理,兼顾公平公正。其次,提升组织集体战斗力,在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和干部发展制度时,要做到既促进企业发展,又赋能员工成长。最后,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设计配套的激励制度。

    “管理者需要学习系统思考和多方统筹,才能将企业组织建设成为不确定形势下的稳定器、员工认同的加油站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力军。”冯云霞教授称。

    互联网的发展如洪流滚滚向前,你我都被裹挟在其中。职场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因为你一直在风平浪静的水域里游泳,而是要在风暴到来之前,练就在不同水域游泳的硬核能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敏敏、秦浩、宗行、松涛、鸿悦、小楠、徐明、星星、徐珊为化名。 [原文链接]

    2022-03-31
    0 138
  • 泡泡玛特抱住微信大腿

    尽管 2021 年财报相当亮眼,截至 3 月 29 日收盘,泡泡玛特市值却跌到了459. 13 亿港币。难倒“潮玩”玩不动了吗?

    问题的核心其实不在于这门生意本身,而是前期市场对泡泡玛特的期望太高了,前后落差大。 2021 年的财报,就是一个能说明情况的例子。

    在 2021 年全年,泡泡玛特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但是在财报发布后,其股价一度跌近9%,截至当天收盘,跌幅收窄至6.06%。市场的态度不言自明。

    市场不买账的主要原因在于,曾经高速狂奔的泡泡玛特,速度变慢了。

    2021 年下半年,泡泡玛特的营收规模比上半年高了近 10 亿元,但增速只有59.29%,而上半年高达116.8%,这也拉低了全年的增速。

    全年营收44. 91 亿元,规模创下新高,同比增长了78.7%。尽管这个速度已经不算慢,但与此前的自己相比,泡泡玛特的速度已经大幅下滑。在 2019 年,它的增速高达227%。

    这个成绩即便相比 2020 年已经是重回上升轨道,怎奈前期飙的太猛,现在明显不够看。

    盒饭财经从泡泡玛特处了解到,增速下滑主要是因为疫情对线下商业的冲击。

    这其实延续了此前的趋势。非线上渠道在泡泡玛特收入中的占比,在上市后就开始下滑, 2021 年已降至58.2%。而泡泡玛特的对冲措施是,扩展线上渠道,运营私域流量。

    一方面,其广告及市场费用,在 2021 年同比增长了70.9%,线上渠道推广费用的增加,是导致这部分支出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线上渠道在 2021 年的收入占比已提升至41.8%,增速高达97.58%。而这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泡泡玛特抽盒机” 。

    泡泡玛特对盒饭财经表示,京东和微信小程序是其 2021 年的线上发力重点。而从财报中看,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会员体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 2020 年,泡泡玛特抽盒机拥有 740 万会员,相比 2019 年增长了 520 万。而 2021 年增长了 1218 万,注册会员数达到 1958 万。

    不过,相应的收入贡献却和整体增速一样,出现了下滑。 2021 年,来自会员的收入贡献为了92.2%,相比 2020 年的88.8%增长了3. 4 个百分点,而 2020 年同比增长了9. 9 个百分点。

    从盒饭财经的体验来看,泡泡玛特对新用户的优惠力度不小,考虑到 2021 年营收规模创新高,存在“以价换量”的可能性。

    利润端的表现也是导致市场不买账的原因之一,泡泡玛特在 2021 年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其整体毛利率从64.8%降为 2021 年的61.4%,其中泡泡玛特品牌产品的毛利率由 2020 年的68.7%降至64.7%。

    距离 1500 亿港元的巅峰,泡泡玛特市值已经跌去了2/3,亮眼的业绩没来换来市场追捧,这既有股市整体疲软的因素,也存在之前公司股价爬升太高导致如今仍在挤泡沫的可能。

    市场对泡泡玛特在IP运营方面最普遍的质疑,是其对单一IP依赖过高。

    2021 年财报中最大的变化就在于此。

    上市前,Molly曾在 2018 年为泡泡玛特贡献了41.6%的收入,而在 2021 年,收入占比已降低至15.7%。

    其他IP的收入占比在上升,份额和Molly相差不大。目前,占比前三的IP份额维持在12%-15%,共有 7 个收入过亿的IP。

    这表明,泡泡玛特对单一IP的依赖已经逐步降低,新IP开始接过接力棒。

    但是,这其中其实也存在问题,比较能说明情况的是“SKULLPANDA”和“Dimoo”。

    Dimoo最早出现在财报中是在 2019 年,当年的营收占比为5.9%,在 2020 年的占比增长到12.5%, 2021 年的占比为12.6%。

    而SKULLPANDA的发力时间要比Dimoo晚一年。 2020 年,Dimoo的营收占比为1.6%, 2021 年增长至13.3%。

    对比之下,会发现两点。

    其一,泡泡玛特确实降低了对Molly的依赖,其他IP的营收占比也在上涨,但Molly之外的新IP稳定性不如Molly,这不仅有让泡泡玛特重新依赖Molly的风险,更给业绩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二,“SKULLPANDA”和“Dimoo”的例子说明了泡泡玛特的新IP已经可以承担起“养家”的任务,但从时间线和不同时间贡献的变化上来看,这其中也有“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因素存在。

    尽管从数据上看,泡泡玛特已经大幅降低了对Molly的依赖,但其他新IP的表现,还是无法与Molly相比。

    如果说Molly是人到中年的“老大姐”,那“SKULLPANDA”和“Dimoo”就是尚处于青春期的小妹妹,会有惊喜,也会带来“麻烦”。这说明,泡泡玛特新旧IP的交替还不稳定,而这恰恰是足以影响到泡泡玛特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尽管泡泡玛特在上市路演时,内部已不再强调争做中国的迪士尼,而是要立志成为中国的泡泡玛特。但既然是做IP运营这门生意,就绕不开迪士尼。

    在IP的原始积累以及迪士尼的发展初期,沃尔特·迪士尼个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但引导迪士尼形成今天庞大体量的,是对IP的规模复制。

    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知名的一件事是,迪士尼在 2009 年底以42. 4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漫画巨头之一的漫威漫画公司。通过收购的形式,迪士尼丰富了IP矩阵。尽管当时并不确定漫威会有今日的能量,但在高度不确定的文娱行业,有时候弹药足一些,往往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成为一家优秀的IP运营公司至少要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对IP的掌控能力。对比之下,泡泡玛特目前只能算是“半个迪士尼”

    在成为“中国迪士尼”这件事上,爱优腾其实比泡泡玛特更具优势。但是,它们在IP运营方面做的并不好,要么后续乏力,要么开篇便遭遇滑铁卢,偶尔能成就爆款,但很难持续制造爆款系列和矩阵。

    爱奇艺的“迷雾剧场”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改编的原著都有IP基础,但只有《隐秘的角落》成了爆款。而且爱优腾运营IP实现规模商业化的能力,更远小于其制造爆款的能力。

    与它们相比,能够让旗下IP逐步换代的泡泡玛特,制造和运营IP的能力显然要更强一些。但是,泡泡玛特想更上一层楼,依然不容易。

    作为IP运营领域的标杆,迪士尼独步江湖的核心在于IP,但它能有今时今日,也不全得益于IP,更在于运营,只是大多数挑战者都被挡在了IP门槛之外而已。

    与创造IP同样难的,是迪士尼围绕自有IP打造的一条覆盖文娱产业的闭环。如果泡泡玛特成功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闭环,那它就真的是可与迪士尼并称的“中国的泡泡玛特”了。

    相比于迪士尼的影视化IP,泡泡玛特的IP内容天生残缺,扩展性不足,很难带动更多的消费。

    以漫威为例,除了广为人知的电影产品,它还有多种多样的商品,常见的有衣服、3C数码、手办等。而泡泡玛特的IP,至今仍只有“娃娃”这一种消费形态。

    以占比最高的Molly为例。目前,泡泡玛特抽盲盒小程序中有七种Molly,而它们在形态上的区别只是外观不同。

    在成为潮玩市场的龙头后,泡泡玛特也开始布局线下,在今年 1 月联合北京朝阳公园推出了首个线下乐园。

    线下乐园是迪士尼IP闭环的重要环节,既能贡献营收,也有延长IP生命周期,环球影业、华强方特都开发了自己的线下乐园。

    尽管有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珠玉在前,但泡泡玛特做线下乐园也不会轻松。线下乐园的投入成本较高,上海迪士尼在不算后期设备维护和运营的情况下,前期投入就高达 245 亿元。

    抛开前期投入不谈,后续运营同样是个“重活”。

    迪士尼游乐园一直采取“三三制”的经营原则,即每年要维护三分之一设备,淘汰三分之一的硬件设备,更新三分之一的设备。如此一来,每年的运维费用和折旧费用直线飙升。

    由于游乐园还有日常表演、花车巡游等项目,加上基本的工作人员,单个园区的员工规模十分庞大,相关开支也更高。北京环球影城度假区在开园前就表示,将来将雇佣 14000 多名员工。

    在此之外,如何保证客流量的稳定增长,也是游乐园运营方面难题。

    以日本大阪环球影城为例,开业当年的游客达 1102 万人次。但此后逐渐减少,连续多年一直维持在 800 万人次左右的水平,一度导致运营方入不敷出。

    直到 2014 年增加了新的IP,推出了“哈利波特园区”,游客规模才重现增长。 2016 年,大阪环球影城的游客规模创下了历史纪录,达到了 1460 万人次。

    可以看到,主体IP乐园的运营不仅需要巨额的员工成本和硬件成本的支出,作为运营的核心,IP的生命周期和丰富度,也是支持园区发展的关键。

    对泡泡玛特而言,更难解决也更触及核心的问题是,迪士尼、环球影业乃至华强方特旗下的IP,都拥有足够强的故事性,IP内涵更丰富,而泡泡玛特的IP显得格外“单薄”。这样一来,顾客“一轮游”的可能性更大。 [原文链接]

    2022-03-30
    0 78
  • 字节跳动起诉爱奇艺侵权获赔33.92万元 传播西瓜视频独播资源

    天眼查信息显示,近日,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纠纷裁判文书公开。

    文书显示, 2020 年 1 月,俄罗斯国宝级动画《玛莎与熊》在西瓜视频全网独播。而后发现爱奇艺视频网站上存在大量涉案影片的完整剧集内容或剧集片段。为维护合法权益,原告多次向被告发送侵权通知函,要求被告积极采取措施,删除侵权内容,停止侵权行为。

    此后,原告发现,被告网站仍存在大量侵权内容,严重侵害了原告对涉案影片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给原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法院审理认为,涉案侵权视频中存在合集,并配有合集封面和简介,故相关视频显然经过归类和整理,爱奇艺对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构成明知和应知,构成帮助侵权,最终判处爱奇艺公司赔偿字节跳动公司共计33. 92 万元。 [原文链接]

    2022-03-29
    0 97
  • 美ONE上线“鲸选会”微信小程序 李佳琦微信卖货

    据北京商报报道,近日,美ONE上线了一款名为“鲸选会”的微信小程序。目前,鲸选会平台售卖的品类以食品为主,包括健康轻食、早午餐和零食,以及少量的奈娃家族周边。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在“鲸选会”下单后,大部分商品将跳转至“京东好物街”微信小程序,个别商品会跳转至品牌小程序中。这意味着,美ONE已经不止在淘宝卖淘宝的货,也开始在微信卖京东货的了。据悉,鲸选会商品均由第三方入驻商家提供,所有购买行为均在用户与第三方平台入驻商家之间展开。

    此前,李佳琦的官方微信小程序“所有女生会员服务中心”(下文简称“所有女生”)首页,增加了“精选好物”分区,用户可直接点击其中商品,跳转至第三方平台或品牌官方小程序下单。

    对于该小程序,美ONE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关于“所有女生”这个小程序,主要还是便利消费者的一个纯工具类应用,只是服务于直播间的一个功能,没有其他的商业计划。 [原文链接]

    2022-03-28
    0 100
  • 4月1日起,1688官方将调整直送服务费

    今日, 1688 平台发布公告称,将于 4 月 1 日起调整直送服务费。

    1688 官方在公告中称,由于受疫情和市场波动影响,将于北京时间 2022 年 4 月 1 日00: 00 起对 10 省市【浙江 广东 江苏 上海 福建 安徽 河北 河南 江西 山东】发出的官方直送单的服务费进行调整。

    考虑到广大商家的利益,平台正在紧急与物流服务商进行商讨以获取更好的价格。最终的价格变动方案预计会在近几天向大家公布。

    关于具体调整价格,相关商家可关注【 1688 卖家工作台→交易→物流管理→官方直送→官方直送运费】。 [原文链接]

    2022-03-28
    0 81
  • 特斯拉版阿凡达?马斯克称用户可将性格上传到机器人上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7日消息,埃隆•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可以说是寄予了厚望。最近在加州弗里蒙特的特斯拉工厂与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的首席执行官马蒂亚斯•多夫纳进行会谈时,马斯克分享了他关于人形机器人的想法。

    马斯克认为,有一天人们有可能将自己的大脑功能上传到人形机器人上,而且无论是性格还是记忆都可以。马斯克还谈到了机器人的双足设计。他声称,人类打造了这个世界,所以,如果你想让一个机器人适应并能够做人类能做的事情,它必须有人类相似的设计。

    在会谈中马斯克谈到了特斯拉正在制造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以及它未来的潜在用途。马斯克表示:“Optimus是一种通用的机器人,类似于工业机器人,它最初的工作将是重复、无聊或危险的工作,通常是那些人们不想做的工作。此外,它还将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2021年8月的一次公司内部人工智能活动上,他首次展示了一款“特斯拉机器人”。今年1月,马斯克表示,Optimus将是特斯拉今年最重要的产品,而且可能在2023年底左右实现适度量产。(作者:刚) [原文链接]

    2022-03-27
    0 96
  • 荷兰认定苹果未全面遵守开放App Store命令 将第十次罚款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6日消息,荷兰反垄断监管机构周五表示,苹果公司未能全面遵守一项命令,向荷兰的约会应用开放与之竞争的其它App Store支付形式,下周将再次面临罚款。

    自今年1月以来,荷兰消费者与市场管理局(ACM)每周向苹果开出500万欧元罚单,本周已经开出了第九张罚单。目前为止,苹果已经累计收到了4500万欧元(约合4900万美元)的罚单。

    苹果本周已向ACM提交了一份新的提议,试图叫停处罚。ACM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周五表示,这一提议并未完全遵守其命令。

    下周,苹果若收到第十张罚单,其罚款总额将达到5000万欧元。根据ACM的规定,一旦总罚款达到5000万欧元,随后的罚款可能更高。ACM此前认定苹果滥用其市场主导地位,并要求其改变这种做法。苹果则否认滥用市场地位。(作者/箫雨) [原文链接]

    2022-03-26
    0 99
  • 公司如何通过网站促进收入

    从网站推广盖的互联网产品和交付的概念更广泛的网络方面当前的营业。网站推广行使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体例。简单的说,网站推广就是以互联网…

    2022-03-25
    0 629
  • 放着电商平台不用,数码产品为什么上美团?

    从是否保真到是否能快速配送,再到定位到最近的门店, 1 小时内拿到心仪的商品,且所见即所得,线上数码产品的零售也在迭代。

    3 月 22 日早 11 点 30 分,小米集团合伙人,中国区、国际部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发微博称:“美团搜索小米之家,新品最快半小时到!”在低调试水 5 个月后,小米之家和美团闪购的合作终于被官宣。

    2021 年 10 月起,小米之家就已陆续启动与美团闪购的合作,上线美团外卖后,小米之家平均月环比增速保持在 5 倍左右,效果明显。截至目前,已经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在内的 276 个城市的 3000 多个门店。

    小米和美团的合作,是最近即时零售发展的一个具体案例。作为线上电商的线下延伸,平台与门店的合作,从一开始的外卖果蔬配送,快速增加到价格更高的电子数码产品,平台连接更多数量和种类的门店和消费者,既方便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者找到更近的门店,通过高效的配送体系满足消费者的即时性需求,也让门店能触达更多消费者。

    数码3C产品的即时零售的时代,可能真的来了。

    01

    小米牵手美团:唯快不破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等待”变成消磨耐心且奢侈的事。

    可能有的人到做饭时才发现忘记买盐,有的人想比亲朋好友更早拿到新款产品以便发朋友圈,还有的人担心快递不能在情人节准时送达。总之,在各种原因的驱使下,人们想快一点、再快一点拿到自己选中的商品。

    埃森哲发布的《聚焦中国 95 后消费群体》报告也显示,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关注“速度”,超过50%的 95 后消费者希望在购物当天就能收货,他们会因为配送时间模糊不清而取消订单,也愿意为快递而支付额外费用。

    外卖和跑腿平台的崛起,让人们在亲自去门店购买之外,多了一种选择,但此前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外卖和跑腿配送的商品基本只局限在餐饮、日用品等小额交易领域。

    直到 2020 年,华为P40 与美团闪购合作的成功,打开了人们购买数码产品、点“外卖”的新思路,像催化剂一样,推进了数码品牌以及品牌经销商与美团闪购合作的启动,Apple、vivo、联想来酷、SAMSUNG三星等都开启了与闪购的合作,并且合作的范围逐渐扩大。

    美团闪购是美团旗下基于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即时零售电商,通俗意义上理解,就是非餐饮的“外卖”。

    不少消费者和商家选择美团闪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配送速度足够快。这样的速度一方面有赖美团庞大的骑手网络,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LBS技术的成熟。

    LBS让美团闪购能定位距离用户最近的门店,通过尽可能短的配送距离,缩短配送时间,让包括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个人护理等多个品类商品,实现“最快 30 分钟送到家”,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智能生活,随叫随到”。

    配送速度快最吸引人的时候,大概是在新品发布的时候。 2020 年之后,华为P40、iPhone13 等首发当天都新增了“外卖上门”的形式,用户能在开售半小时左右就收到现货。这样的诱惑,足以帮助品牌实现线上订单增量。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小米牵手目前送货最快的电商,在配送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带来的好处已经体现出来。

    数据说话,美团闪购数码品类负责人称:“去年小米之家上线美团外卖后,平均月环比增速保持在 5 倍左右,除手机、平板外,蓝牙耳机、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筋膜枪、电动冲牙器、电动螺丝刀等生活电器以及电饭煲、养生壶等小家电等也已经有很不错的销量。”小米 2021 年营收同比增长33.5%,大概也有美团闪购一份力。

    02

    即时零售带来的新增量

    即时零售的“快”,是其征服消费者的最主要优势。而对于品牌方和商家而言,选择和即时零售平台合作,核心理由是后者能够带来新的消费场景和新的用户,能给生意带来实实在在的新增量。

    首先,即时零售提供了新的把货卖出去的场景。比如小米之家,除了手机之外,还会销售比如电动螺丝刀、挂烫机等之类的日常用品,如果生活中需要急用,电商往往满足不了需求,而美团闪购这样的即时零售平台,恰恰可以为用户提供这样新的产生购物决策的场景。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团闪购数码3C品类负责人也介绍,从耳机、充电线、充电宝、等手机配件,到手机、平板,再到吹风机、电饭锅等小家电,最近一年来,数码3C产品在美团闪购上的订单量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平均月增速达三成。

    其次,即时零售为商家带来了新的用户。如今,一些年轻人不太爱去线下购物,而即时零售平台的用户,恰恰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可以为其合作的线下商户带去新的用户。对于商家而言,可以多出一个除了传统电商、现有线下流量之外,一个新的用户流量渠道。

    比如,某个商家接入美团闪购线上平台后,基于LBS,在半小时或 1 小时配送圈内的客户都会被精准定位成特定门店的潜在客群,而网购的便捷性,又能提升人们“逛”店的频率。平台巨大的流量池为门店导流,帮助门店更高效的挖掘潜在客户,增加销量。

    小米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数码3C类产品的主要用户是更新换代频率快、追求新鲜感、不愿等的年轻人,这与美团闪购的主要用户及消费习惯十分契合;而通过线上下单“ 30 分钟外卖送上门”的方式,也能够为线下的小米之家门店带来新的订单增量。

    最后,即时零售与传统电商比,送达时间相对可控,可以帮助商家做那些“特定时点的生意”。

    比如,根据美团闪购介绍,元旦假期当天,数码3C类商品订单增长近1. 5 倍,其中不乏平时太忙没来得及提前买礼物,又怕快递不稳定,到了节日当天靠美团闪购送礼的消费者。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团闪购平台情人节期间数码产品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近 6 倍。

    即时零售为人们带来临时购买的便利,在置办年货等方面早有体现,现在覆盖到数码3C,也是业务成长理所当然的结果。如果不是电子数码产品上线即时零售平台,可能很多人节日收到的,只有“常规”的鲜花、水果了。

    可以说,无论从品牌方对新流量需求的角度,还是从消费者对便捷性和配送可控性的角度,数码3C产品与即使零售平台牵手,都是大势所趋。

    03

    线上平台赋能实体门店

    即时零售的模式有很多种,有像叮咚买菜、每日优鲜这样自建前置仓的模式,也有美团闪购一样只做门店和消费者之间桥梁的模式。

    数码3C品牌往往有自己的授权店、旗舰店,这些门店就相当于前置仓,而品牌自建骑手体系既不现实,也不划算,所以目前为止,几乎都选择了与平台型即时零售商合作。平台型的代表,就是美团闪购。

    众多电子数码大牌选择与美团闪购合作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无非相对完善的LBS、巨大的流量池、领先的技术。

    LBS在上文中已有说明,即能扩大门店的服务半径,同时精准的定义潜在客户群体,再加上相对完善的高效配送体系,能够满足更多用户所见即所得、即时购买的需求。

    流量方面,美团 2021 年第三季度的交易用户数目达6. 7 亿,每位交易用户平均每年交易笔数为34. 4 笔。大流量、高粘性的美团用户,都有望成为美团闪购的用户,而闪购的用户,也是数码3C品牌的潜在用户。

    再看第三点,美团深耕本地生活服务多年,前期在外卖、跑腿等领域的积累,成为发展即时零售宝贵的经验和数据,加上美团也是最早一批把线下门店当作“前置仓”的平台,多年的积累和优化,让美团能更好的赋能线下实体经济,实现平台与实体门店的共赢。

    04

    即时零售和传统电商的比拼

    从电商的演进态势和几家传统电商对于即时零售的反应来看,即使零售对传统电商已经造成了冲击,但从交易体量和SKU的丰富程度来看,两种电商的比拼,只能算刚刚开始。

    一方面,对即使零售电商形式和对平台的信任,需要时间培养。之前即使零售商品的金额小,人们尚不至于担心,但当所购买商品价值变大,消费者的顾虑就会增加。美团虽然是成熟品牌,但在电商领域尚且年轻,这种新的形式和相对年轻的平台,相对于传统电商和传统数码3C零售平台,信任度可能不足。

    第二,门店商品只能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支持“小时达”。因为有配送时间的限制,每个门店覆盖的用户半径可能在3- 5 公里左右,这样,潜在消费者的数量就取决于门店的密集程度。此外,是否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也要看门店的SKU数量。传统电商平台的商品种类通常齐全,也没有覆盖半径的限制。

    还有价格问题。实体门店做活动时,即时零售电商平台是否能实现和门店优惠价格的及时同步?传统电商购物节时如果平台有补贴,让商品价格低于即时零售平台,即时零售平台是否有应对措施?

    当然,上述问题对于即时零售平台来说,也都有解决方案。不过,现在即时零售的体量相较于传统电商,还小太多。在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现在意料之外的困难,出现更白热化的竞争。

    唯一能确定的是,即时零售当下给数码3C品牌提供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潜在的市场和抓住增量的可能,并且这种机遇对品牌方来说只是销售渠道的增加,本身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可以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数码3C品牌,开启与美团闪购等即时零售平台的合作。 [原文链接]

    2022-03-25
    0 112
  • 攒了三年的老本,海底捞一次全亏了

    一年亏41.6亿,相当于前三年的盈利总和。

    海底捞的巨额亏损,并不意外。

    3月23日晚间,海底捞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公告,营收411亿元,亏损高达41.6亿元,几乎相当于此前三年的利润总和。亏损情况在其一个月前发布的“预期净亏损约38亿元至45亿元”预警范围内。

    2021年,海底捞的股价就像坐过山车,先是在2月冲上顶点,最高市值达4544.75亿港元;好景不长,6月股价断崖式下跌,市值蒸发超2500亿港元;此后更是一路下坠,截至3月24日港股收盘,海底捞报收14.48港元/股,总市值仅剩807.12亿港元。

    过去大半年,海底捞的问题已经暴露得相当彻底:因判断失误,在市场低谷期“抄底”扩张,一年开出662家门店;但部分门店选址不当、管理乏力,加上疫情影响,导致翻台率急降;及时止损后,开始批量关停经营不善门店,成本负担剧增。

    再加上一众新兴火锅品牌的崛起,让海底捞同时深陷竞争困境:没有爆品,被过度服务“反噬”、品牌吸引力下降……

    从去年底的关店,到今年初的换帅,再到对师徒制的改革,海底捞已经开始求变。但在餐饮行业竞争“内卷”、资本助推火锅新秀崛起的当下,市场还愿意给海底捞多少耐心?

    半年巨亏42.5亿,海底捞为“盲目自信”买单

    海底捞2021业绩公告显示,全年营收411亿元,同比增长43.7%;年内亏损41.6亿元,这几乎相当于其2018年-2020年的三年利润总和。

    危机早在去年年中就已经显现。

    2021年6月,海底捞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市值与2月最高点的4544.75亿港元相比,蒸发超2500亿港元。8月,海底捞中期业绩公告显示,其上半年营收200.9亿元、实现利润9452.9万元。对比疫情前的2019年来看,两年时间里,海底捞的净利润暴跌近九成。

    下半年高达42.5亿元的巨额亏损,无疑是在为此前一年的疯狂扩张买单。这也是海底捞不得不反复承认并补救的事实。

    在去年6月的内部交流会上,海底捞前任CEO张勇承认自己在2020年中判断失误,盲目自信地作出了扩店计划。

    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分别新增363家和299家,新开店数量接近2019年的门店总数。其中,83%开在翻台率更高的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二线城市新增204家,三线及以下城市新增344家。

    “行业领军者想要快速整合市场,在市场低谷期逆势扩张效率更高,海底捞原本连锁化程度高、翻台率也不错,在当时的确有底气和条件这么做。”在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中心研究总监李应涛看来,张勇的“抄底”逻辑没有问题。

    然而,后来的结果证明,张勇低估了疫情的持续影响,也高估了海底捞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扩张确实“操之过急”。

    “作为一个中高端火锅品牌,海底捞应该特别注意门店选址和密集程度,理想状态是5-10公里范围内只有一家门店,否则就会造成分流,单店营业额下降。”李应涛解释称。

    比如,在海底捞大幅度扩张的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翻台率 (次/天) 就从2020年的3.6,下滑到了2021年年中的3.1和2.9。其新开门店的表现更是乏力,仅有2.4。这也拉低了海底捞整体的平均翻台率,从2020年的的3.5降至2021年的3.0。

    而据国信证券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即意味着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与此同时,海底捞的人均消费额也在下滑,从2020年的110.1元降至2021年的104.7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低至95.7元。

    另一方面,海底捞一直采取重资产自营模式,短期内大量开店,也带来了更加沉重的成本负担。2021年,海底捞物业租金成本同比增长44.7%、员工成本同比增长53.6%、原料成本同比增长46.3%、水电开支也同比增长49%。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海底捞新开店的盈亏平衡期和回报期均较以往更长,新店打平时间由2019年的4个月延长到2020年的7个月左右。在去年6月的交流会上,海底捞管理层也确认,新店回本周期比2019年要长。

    到去年11月,海底捞不得不及时止损,作出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的决定,这其中有不少就是2020年和2021年新开的店。这个决定呈现在业绩公告中,是出售物业、厂房、设备及其他无形资产亏损等超37亿元,相比上一年剧增34.5亿元。

    业绩公告显示,到2021年年底,海底捞门店总数为1443家,年内关闭了276家门店,其中,有260家永久关闭。海底捞把原因归结于三点:一是部分商业区尚未达到成熟期,长期客流量相对较低;二是经营业绩不理想,业绩提升需要更多周期;三是附近的海底捞餐厅密度高。

    此前,海底捞也已明确,将适时收缩业务扩张计划,若门店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店。

    海底捞为什么不“香”了?

    然而,在这场大收缩中,海底捞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扩张之殇。

    从2018年到2021年,海底捞的翻台率连续走低,分别为5.0、4.8、3.5、3.0。除去过去两年叠加疫情反复和扩张分流的影响,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在产业供应链成熟、消费者偏好变化、竞争对手崛起的大环境下,海底捞正在失去吸引力。

    “2018年之前,海底捞在火锅赛道里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对手,但近几年巴奴、捞王、周师兄、七欣天等一众地方火锅品牌,对海底捞的冲击不小。”李应涛认为,餐饮行业供应链成熟度和数字化的明显提升,给了新品牌走向规模化和连锁化、趁势崛起的机会。

    过去两年,主打川式火锅品类的巴奴、周师兄、珮姐等网红火锅品牌,均赢得资本青睐,接连拿下亿元级大额融资,拉开扩张的序幕。主打粤式火锅的捞王和主打海鲜火锅的七欣天,则正在抢滩上市。

    它们的门店规模虽然不及海底捞,但单店效率并不差,在细分品类的优势明显。

    某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巴奴营业额增速保持在15%-25%/年,其位于北京的首家门店客单价高达160元-180元,但翻台率有4.5-5.5。捞王和七欣天虽然翻台率不及海底捞,但客单价比海底捞高出15元-30元,因此总体营收情况不错。

    百观科技分析师毕名怡向开菠萝财经分析,影响餐饮品牌口碑的三大因素,是口味、服务和性价比。“超预期的服务在早期可能会带来一定新鲜感,但长久来看,口味和性价比更受消费者关注。海底捞一直以来在口味和产品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爆款,性价比也不算高。”

    前不久,“顾客吐槽海底捞毛肚41元半份仅7片”的话题登上热搜,关于海底捞“贵了、量少了”的评价也纷至沓来。2020年,海底捞菜品价格曾一度上涨6%,但很快引发消费者不满,随后,海底捞道歉并表示恢复原价。

    过去两年,在一众新兴火锅品牌的比较之下,海底捞的这一短板更加明显。“巴奴有毛肚、捞王有猪肚鸡、七欣天有海鲜,几乎每一个品牌都有意识地叠加了概念性的爆款产品,但提起海底捞,消费者一时间很难想到最好吃的是什么。”毕名怡说。

    而随着全行业服务水平的普遍提升,海底捞一向引以为傲的“极致服务”优势也在被弱化,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过度服务”。

    比如,此前,海底捞的“生日歌”服务,被网友称作“社死现场”。近期,海底捞又被曝私下给顾客贴标签,但其回应此举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而对顾客就餐个性化需求进行补充,且已从2020年起禁止对顾客个人信息如体貌特征等进行任何备注。

    作为一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上市公司,海底捞在服务和产品方面的风吹草动,无疑会在经营不善的状况下被放大。在李应涛看来,这也是一家企业开始走下坡路的连锁反应,一个问题可能会让企业陷入一系列负向循环。

    考验海底捞的时候到了。

    海底捞求变,操之过急?

    陷入低谷的海底捞,的确是到了求变的关头。

    继去年底作出批量关店决定后,海底捞今年的第一个大动作是:换帅。3月1日,海底捞发布人事任命公告,张勇卸任CEO职务,公司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杨利娟接棒。

    杨丽娟任海底捞CEO后不久,海底捞宣布开启烧烤食材外送业务。只是,2021年,海底捞的外卖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仅有1.7%,且增速极其缓慢。

    而据此次业绩公告透露,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除了关停经营不善的门店,也将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革指向了海底捞的经营基石“师徒制”。

    在师徒制中,店长可以培养徒弟成为新店长,一个区域大多数存在师徒关系的门店,再组成抱团小组。而师父的薪酬,又可以与徒弟、徒孙的门店利润挂钩,设计为“自己管理餐厅利润的0.4%+徒弟管理餐厅利润的2.8%至3.1%+徒孙管理餐厅利润的1.5%”。

    此次业绩公告中,海底捞表示将重新打磨门店管理体系,从原区域统筹教练和资深家族长中选拔出15位大区经理;下设家族长管辖门店,原有小区经理与家族长合并。更重要的是,家族长除了享受家族扩大的红利,还需要对门店表现负责;各级管理层薪酬与工作成果挂钩,按照考核成绩优胜劣汰。

    “师徒制是海底捞规模化的基石,既保证了有足够多的合格人才,又激发了员工积极性。”凌雁管理咨询师林岳认为,此番海底捞不会一举推翻师徒制,而是在师徒制的基础上,引入更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来弥补管理短板。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在这次断臂求生之后,海底捞依然有望完成“瘦身”,走出洼地。

    “不管是关店及时止损还是内部管理机制的迭代,都是在解决问题,只是需要些时间。” 在林岳看来,目前对海底捞来说,更重要的是及时走出“服务”的桎梏,去塑造品牌的第二曲线,回归到对菜品、环境和消费人群的研究上来。

    李应涛分析,除了向现代化管理机制转变,海底捞目前还亟需改善门店结构、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保持主品牌的增长。

    他还提到,海底捞过去几年一直没有做或者说没有做好的事情,就是发挥背靠颐海国际的供应链优势,加强主赛道的多品牌布局。“比如,抢占对自身威胁比较大但与主品牌竞争不直接的细分品类,但遗憾的是,海底捞却选择了快餐、面馆等跨行业副牌。”

    “未来3到5年,是海底捞非常关键的变革期。”李应涛认为,海底捞能否触底反弹,还与资本助推下竞争对手的成长速度有关,当然,更关键的是,能否在困境中做到不自乱阵脚。

    但在他看来,目前,不论是快速扩张后批量关店,还是紧急关头换帅,海底捞都隐约透露着像当初开店一样的“操之过急”倾向。“面临多重问题时,最怕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反复地陷入节奏错配。” [原文链接]

    2022-03-25
    0 106
  • 工信部:1-2月软件业务收入11792亿元 同比增11.6%

    据工信部微信公众号消息,1-2月份,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平稳,软件业务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利润增速明显回落,软件业务出口稳步增长。

    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增速较2021年全年回落6.1个点,较2020和2021年同期的两年平均增速提高8个百分点。

    1-2月份,软件业利润总额1332亿元,同比下降7.6%,增速较2021年全年回落15.2个点,较2020和2021年同期的两年平均增速回落11.8个百分点。

    1-2月份,软件业务出口77.5亿美元,同比增长7.1%,增速较2021年全年回落1.7个点,较2020年和2021年同期的两年平均增速高11.3个百分点。其中,外包服务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同比增长达25.7%。

    数据称,1-2月份,软件业务收入居前5名的省份中,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软件业务收入分别为2596亿元、1958亿元、1724亿元、1098亿元和1054亿元,分别增长10.7%、6.7%、10.5%、17.4%和7.0%,五省(市)合计软件业务收入8430亿元,占全国比重为71.5%,占比较去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 [原文链接]

    2022-03-25
    0 93
  • 火狐在国内屏蔽反广告插件,终究还是“屈服”了

    有屏蔽广告需求的用户,或许只能选择Edge和Chrome了。

    在谷歌Chrome与微软新款Edge的挤压下,曾经风靡一时的火狐浏览器,市场份额也已经从巅峰时的20%跌到了4%。虽然在2018年时火狐浏览器在全球还有2.44亿用户,但到了2021年就已经下滑至1.96亿,仅仅3年时间就流失了4800万用户。如今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用户放弃火狐浏览器的理由似乎又多了一条。

    日前有消息显示,火狐浏览器已屏蔽了国内IP访问广告拦截扩展的下载页面。在用户尝试访问时,则会提示“此页面在您的地区不可用” , 返回的状态码为451,包括uBlock Origin、AdGuard AdBlocker、AdBlock For Firefox、AdNauseam在内的广告拦截扩展均受到了影响。

    无独有偶,就在火狐对国内用户下架广告拦截扩展的几乎同时,安卓平台的浏览器应用“神 奇浏览器”宣布破产和停止运营,当前所有下载渠道均已关闭,并且后续也不会再提供任何服务。有消息显示,神 奇浏览器的停运是因为收到了两家国内视频流媒体网站的起诉,无奈选择关停,而火狐对国内用户屏蔽广告拦截扩展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其运营主体北京谋智火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就是Mozilla基金会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就曾因广告拦截被国内多家平台起诉过。

    事实上,除了火狐和神 奇浏览器,有相当多的浏览器也都曾被各种以广告为核心营收来源的互联网企业起诉过。例如,搜狗浏览器就曾因屏蔽芒果TV的广告被判赔偿12万元,世界之窗浏览器也由于广告过滤功能屏蔽了腾讯的广告而被判赔偿189万元,优酷则曾起诉广告屏蔽方“X浏览器” 、并获赔20万元。

    而在这些案件的起诉书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不正当竞争”,看到这里有的朋友或许会感到疑惑,如今浏览器想要实现更为丰富的功能主要靠的就是各种扩展插件,这就类似于移动端应用商店和应用的关系,为什么明明是广告拦截插件屏蔽的广告,被屏蔽的一方却要找浏览器的茬呢?

    但在相关案例的判决书中不难发现,法院对于这种情况的认定都是相似的,法院方面认为,视频网站通过视频贴片广告收取广告费,同时收取会员费让会员获得跳过广告的权利,而浏览器通过广告拦截扩展让用户可以在不买会员服务的情况下,也同样可以实现跳过广告的效果,这就影响了视频网站的正常商业模式、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其实这样的判决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抛开火狐等少数浏览器厂商之外,大多数浏览器的做法属于是依靠屏蔽广告来赚广告费。广告拦截扩展诞生在互联网广告本身越来越“不讲武德”的基础上,在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后,如今的互联网广告几乎堪称是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弹窗广告、摇一摇广告让消费者不堪忍受,特别是一些视频网站更是“在广告里插播视频”。

    在用户“苦广告久矣”之时,广告拦截扩展的出现则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可以说自从Chrome等现代浏览器出现后,广告拦截扩展就几乎成为了用户的必装,AdBlock等这类扩展更是风靡全球。而在移动端,浏览器厂商更是亲自下场,广告拦截几乎是所有手机浏览器的通用功能,甚至腾讯的QQ浏览器也同样是默认开启广告拦截功能的。

    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依赖互联网广告作为营收来源的厂商而言,无论移动端浏览器还是PC浏览器上的广告拦截扩展,都对自己的广告业务有着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依赖互联网广告的平台想要“找茬”,另一方面则是相当多的浏览器和广告拦截扩展本身并不“干净”。

    其中以被优酷起诉的X浏览器为例,后者自己也是依靠广告业务来挣钱的,但其卖点却是屏蔽其他公司的广告,这显然是不正当竞争行为。

    在这一点上,PC端的广告拦截扩展就做得很巧妙。众所周知,广告拦截扩展想要实现屏蔽广告靠的是拦截规则,这些规则也决定了什么样的代码是广告,而巧妙的是,在经过了与广告商的斗智斗勇后,广告拦截扩展实现了扩展和拦截规则的分离,即用户下载了扩展后需要自己导入第三方拦截规则,合二为一后才能实现其屏蔽广告的作用。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或许会问,这里面有作为平台的浏览器什么事儿呢?诚然,如今浏览器基本上采用的是集成开源的广告拦截扩展,并且在默认情况下通常不开启、需要用户手动开启来规避风险。但是在2021年这一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避风港原则”在法律层面受到的支持摇摇欲坠,在相当多的判决结果里这一原则也已不再被法庭认可。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避风港原则帮助了作为平台的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很大程度上撇清了主体责任,使得用户的行为与平台本身是割裂的,过去也不乏很多平台使用了“你通知、我删除、我免责”的模式。就像恶意应用被监管部门点名后,应用商店也只是下架了事、而不需要承担额外的责任。但现在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当避风港原则逐渐失效后,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浏览器厂商基本上都选择主动下架广告拦截扩展以避免法律纠纷。

    目前,360、搜狗、QQ等主流国内浏览器的扩展中心里,已经找不到Adblock、净网大师、AdGuard等知名广告拦截扩展的身影。更何况,主流国产浏览器背后的厂商几乎个个都是大型互联网企业,业务覆盖面通常也都很广泛,而且往往同样也依赖广告业务。

    而在主流浏览器心照不宣下架这些扩展的情况下,同时又开始使用法律武器来压制小众浏览器产品后,如今火狐屏蔽国内用户访问这类插件,或许也正是这些依赖广告的互联网厂商的新动作。而对于营收严重依赖与谷歌搜索引擎协议的Mozilla基金会而言,对于国内互联网厂商的妥协也更像是无奈之举。毕竟在经历了多次裁员后,Mozilla基金会也不太会有精力来应付由广告拦截扩展所导致的官司了。

    当然,对于想要继续让自己免受广告烦恼的用户来说,微软Edge和谷歌Chrome也成为了几乎是唯二的选择。而谷歌和微软的大腿,或许这些互联网厂商暂时还是拧不动。 [原文链接]

    2022-03-24
    0 94
  • 万门大学疑似跑路,曾打出“中国第一所网络大学”名号

    #万门大学疑似跑路#近日,在线教育平台“万门大学”App无法登陆,苹果商店无法搜索到,收费用户的VIP群也全部解散引发热议。知乎用户Lungching发布的图片显示,创始人童哲疑似跑路。

    #万门大学疑似跑路#

    “万门大学”这个名字在网课平台林立的当代互联网上并不响亮,但在10年前,创始人北大物理系毕业生童哲曾以校长自称,轰轰烈烈地打出了“中国第一所网络大学”的名号,以在人人网开设公共主页的方式创办了万门大学。

    童哲曾设想,“50年后万门大学依旧在网上,不但能发学历,还人才济济。”他的理想主义和高调行为,以及他身上的北大光环,一度让万门大学收获了许多关注和非议。

    2014年,童哲注册北京万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职业考试、经济金融和IT与互联网等成人教育相关,曾获人人网、长融资本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万门大学如今的欠款跑路操作让人联想到了“小黄车”OFO,OFO曾引领了国内的共享单车风潮,创始人戴威同为北大风云人物,却在创业失败后让近2000万名用户遭遇退款难的问题。

    东北网综合北京商报、游民星空、中国证券报文字整理。 [原文链接]

    2022-03-22
    0 77
  • 网络营销推广人员天天要做哪些事呢

    一样平常来说定多少工作量才比较合适,对于大多数企业是没有概念的。我们看看常规网络公司怎么做的。 医疗编辑人员:对于医疗类正常情况下8小时应该更新30篇以上高度伪原创。 企业推广人员…

    2022-03-21
    0 588
  • 网络营销基础知识

    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包括什么是网络营销、什么是电子商务、网页源文件查看、三大标签查看、站长工具使用、什么是超链接、什么是内链、什么是外链、什么是友链、什么是死链、什么是权重、什么是流量…

    2022-03-21
    0 598
  • 浅谈下企业如何整合网络营销

    针对目前的网络营销资源,对网络推广平台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发挥媒体的集团化效应,为客户打造最适合的营销组合。营销并不是毫无章法的一哄而上,而是有策略和针对性,进行分步骤的营销,让观众…

    2022-03-21
    0 606
  • 超级福利来啦!腾讯云新春采购活动,服务器续费最低1.8折起 2核可免费升配至4核

    最近,腾讯云新春采购活动给出了诸多福利,除了新人专享 2 核2G云服务器首年 40 元的福利外,腾讯云也给老用户准备了福利——续费会场…

    30秒钟前
    99 1932 63
  • 交个朋友回应罗永浩公司被恢复执行64万:已处理完毕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北京锤子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子公司成都野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约64.97万元,执行法院为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关联案件为买卖合同纠纷。

    对此,罗永浩直播公司交个朋友回应称,这是锤子科技经营手机业务期间产生的公司债务,目前该笔债务已经按预定的支付计划处理完毕。法院恢复执行的目的是进行结案程序处理,后续还会有类似情况出现。目前罗永浩还在努力工作并按计划替公司偿还剩余债务,感谢大家的关注。

    据悉,罗永浩最早将在下个月彻底还完债务,根据罗永浩透露,目前其已经开始组建创业项目,但名字还没起。

    2022-03-21
    0 91
  • 支付宝上线游戏锁,超过15万用户已开通

    近日有网友发现,支付宝悄然上线新功能“游戏锁”。根据功能介绍,可帮助家长管理未成年人游戏支付,预防未成年人游戏沉迷。

    站长之家从蚂蚁集团消保专项“蚂蚁315”了解到,这是支付宝对家庭亲子守护的再次升级。当家长账号选择开启游戏锁后,如通过支付宝向主流游戏厂商充值,输完密码后就会出现刷脸验证提示,验证为家长本人才能成功支付。上线至今1个月,已有超过15万用户开通。

    根据《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随着各大游戏厂商推出举措引导未成年人适度使用网络游戏,有近九成未成年人玩游戏时遇到过防沉迷限制,但使用家长手机和账号玩游戏、充值仍然是挑战之一。

    未成年人保护始终是蚂蚁集团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游戏锁上线的同时,支付宝也结合人机交互、家庭核身等智能技术识别是否为未成年人使用账号。今年初支付宝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家长可为孩子账号设置支付限额。如果家长发现未成年人被诱导游戏、直播充值,也可以通过支付宝举报中心“青少年保护”进行反馈。

    相关产品负责人表示,游戏锁已接入约70家主流游戏厂商,目前支持通过支付宝APP扣款时的识别,暂不支持苹果商店代扣消费。团队正在推进更多厂商及场景接入,不断优化功能。

    对于如何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表示,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新政实施以来,各方均在积极行动,一方面除了游戏公司之外,像支付宝这样的平台,推出这些功能也是从支付的角度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积极响应国家网信部门、国家新闻出版等部门号召,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是重要一环,父母当做好表率,带头远离手机沉迷。 [原文链接]

    2022-03-21
    0 85
  • 多家视频网站发狠!火狐中国浏览器已屏蔽去广告插件下载

    不论Chrome还是FireFox火狐浏览器,最受欢迎的插件中必然会有一些去广告插件,然而这几天风向变了,一家很小众的安卓浏览器神奇浏览器因为被视频网站起诉而宣布破产,现在火狐中国版也突然屏蔽了多个去广告插件的下载。

    从网友的爆料来看,使用火狐中国版的用户现在已经无法使用一些知名的去广告插件,包括uBlock Origin、AdGuard AdBlocker、AdBlock For Firefox、AdNauseam等等,用户在插件商店访问这些插件,会显示 此页面在您的地区不可用” 的提示信息。

    火狐并没有提及限制去广告插件下载的原因,不过结合神奇浏览器被起诉而破产、停运的情况来看,后者提到的是某酷、某讯,应该是国内的几家视频网站巨头开始行动起来,用法律手段封杀这些去广告插件甚至浏览器。

    在这个问题上,火狐中国版也不是第一次遭遇巨头们的起诉了,早在2017、2018年,北京谋智火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Mozilla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就曾因广告拦截被国内多家企业起诉过,判决在2019年生效,但不确定跟这次的情况是否有直接关系。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被下架的一些去广告插件就这4款,更常用的Adblock Plus似乎躲过一劫,去广告之外的其他类型插件也没有被屏蔽。 [原文链接]

    2022-03-21
    0 94
  • 豆瓣辟谣60%娱乐小组将关闭:消息不属实

    前不久网信办宣布已派驻督导组进驻豆瓣,17日豆瓣APP上一名用户称:“会关闭全平台60%左右的娱乐性小组,留下知识板块,24号全网下架APP进行整改。”

    对此,豆瓣公关部人员回应:“该消息不属实,发布谣言的账号已经被禁言了。”至于网信办督导组进驻豆瓣的其他细节,对方表示目前不便回应。

    3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派出工作督导组,进驻豆瓣网督促整改。

    去年12月,国家网信办约谈了豆瓣网主要负责人、总编辑,针对近期豆瓣网及其账号屡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情节严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责令其立即整改,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此,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即对豆瓣网运营主体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依法予以共计1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原文链接]

    2022-03-20
    0 92
  • 让中国人睡好觉是个有前途的产业

    最近一个月,我跟投资圈的好几拨朋友,探讨过一个艰难的话题:现在还有什么值得看好的赛道?大家都拿不出什么像样的解答。互联网平台的高增长期已经过去了,游戏和教育培训面临着严重的监管压力,“新国货”的商业模式正在破灭,线下消费的估值早已被追捧到不能看了。那么,只有投“硬科技”了?那么,看不懂“硬科技”或者抢不到“硬科技”项目的人该怎么办呢,坐在家里无所事事吗?

    在冥思苦想之后,有人灵光一闪,提出:“睡眠”产业应该会很有前景。人生在世,最刚性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加上睡眠,其中衣食住行都已经形成了几万亿的产业,那么睡眠也不应该例外。当然,一部分睡眠需求已经被酒店、家居乃至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所满足了,但还远远不够。对于职场中人来说,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是两个老大难问题,对幸福感形成了严重冲击;而且,这两个问题还有向青少年和老年人扩散的趋势。

    “睡个好觉”比“吃顿好饭”还重要,持有这种观点的应该不止我一个人。

    我最近在研究考研、考公培训产业(因为教培产业的其他部分已经基本消亡了),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很多培训机构的杀手锏是对学员进行“睡眠剥夺”,有的考研名师甚至提出了凌晨4点起床、半夜1点睡觉、每天只睡3个小时的作息时间表。对于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我实在不能理解——睡不好觉还怎么学习?可是,这种备考策略,偏偏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被很多人主动仿效。

    上述怪现象充分说明了,在很多人眼里,睡眠是一项“负债”而不是“资产”,睡眠时间是我们的“摸鱼时间”而不是“加油时间”。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只会让我们更不健康、更不幸福。说来惭愧,直到两年前,我对睡眠也是不太重视的,也习惯剥夺自己的睡眠以换取工作时间;后来我醒悟之后,已经累计买了两个塑胶枕头、一个榻榻米沙发、两副睡眠眼罩,以及无数瓶褪黑素或睡眠糖。效果还是有的,但每天晚上的睡眠质量仍然是“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第二天起床时到底回了多少血。

    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睡眠问题,把喜临门和社科院刚刚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然后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点:

    过去十年,中国人的入睡时间推迟了两个小时,睡眠时间缩短了一个半小时。2021年,中国人的平均睡眠时长仅有7.06小时,无论按照什么标准都太短了。

    中国人的睡眠综合得分为64.8分,勉强及格。耐人寻味的是,“睡眠环境指标”,也就是睡眠的物质条件,得到了68.5的高分;而“睡眠信念与行为指标”,也就是精神条件,仅有54.7的低分。这说明,中国人的睡眠问题似乎主要出在精神层面。

    有74.1%的人的睡眠受到了压力影响,甚至有25.8%的人因为压力而濒临崩溃。58.7%的人的睡眠受到了心理问题影响,尤其是心情烦躁导致睡不好。内卷导致的焦虑剥夺了睡眠,而睡眠被剥夺又进一步加重了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手机是睡眠的大敌,有53.6%的人总是在睡前看手机,71.7%的人曾因手机而失眠。移动互联网的两面性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过,究竟是因为刷手机而睡不着,还是因为精神压力大而刷手机,这就不容易分辨了,毕竟统计数据无法告诉我们因果关系。

    好了,现在我知道了中国人睡得到底有多不好,以及为什么睡得不好。不过这还不够,我还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睡眠的社会意义,尤其是它与政策和相关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阅读报告后,我又学到了一些更有趣的东西。

    首先,是中小学生群体。

    根据家长的反馈,在“双减”实施之后,有64.2%的小学生和51.9%的初中生上床睡觉的时间变早了;大部分中小学生的睡眠质量也有了一些改善。这说明“双减”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负担、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但对于高中生而言事情就没那么美好了。

    18-19岁年龄段,也就是恰逢“高考年”的人群,睡眠时长仅为6.87小时,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8-9小时健康睡眠时间。要从根本上改善问题,还是要降低高考升学的内卷程度,这似乎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

    20-29岁、30-39岁的“打工人”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睡眠时间仅为7.18小时及7.06小时。职场人士普遍反映睡眠时间被工作挤占,通常只能利用周末时间补觉;也就是说,他们在工作日的睡眠时间很可能只有6小时左右!这种严重缺睡的状态,不但不利于身心健康,还影响了工作效率,乃至压低了消费欲望,可以说是多输的局面。

    最近,北京市人社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工时和休息休假权益维护工作的通知》,集中整治超时加班问题,相信其他地区也会很快跟上。如果确实有效,应该能体现为“打工人”睡眠时长的显著提升。

    再次,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仅睡眠时长明显较低,而且睡眠质量远差于其他年龄段。

    前者还好理解,毕竟对睡眠时间的需求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后者就不太好理解了,到底是不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会不会是因为老年人省吃俭用太过,导致欠下了“健康债”?又或许是因为关心子女的生存状况,心理压力太大所致?

    随着人口老龄化,“银发经济”将成为资本市场的新热点,例如老年社交、老年娱乐乃至老年教育。我觉得,老年睡眠或许也是一个被低估的领域,至少到目前为止,关注这个领域的人还不多。如果有人能解决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就能开拓一个新兴市场。

    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如果“睡眠”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那它究竟应该包括什么?在社交媒体上搜索“睡眠产业”,你可以看到很多分析师和咨询机构的估算,诸如千亿规模乃至万亿规模——可是这么大的产业究竟有哪些组成部分,增长引擎又来自哪里呢?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也是最近才开始研究这个领域的。但是,根据我粗浅的理解,以下一些方向可能会有机会:

    1.床垫赛道

    绝大部分人是在床上睡觉的,床垫是决定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床垫在中国历史上不是很受重视,床垫行业的几乎所有重要革新都发源于西方。当记忆绵等功能性床垫在欧美已经十分流行时,中国市场甚至尚未完全实现弹簧床垫(席梦思)的普及,“睡硬床”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其实,从人体工学的角度看,“睡硬床”绝非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习惯。

    因为中国消费者还没有养成床垫的品牌消费习惯,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产品还是市场主流,结果就是市场集中度很低:2020年,美国床垫行业的CR4(前四名市场集中度)高达53%,中国却只有28%。这种情况早晚是要改变的,因为如果你想提升睡眠质量,首先就应该提升床上用品的质量——首当其冲的就是床垫,也包括枕头、被褥等。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2022》的发布方喜临门(股票代码:603008)就是一家以床垫和软床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事实上,目前A股上市的床垫公司已经有三家了。基本的经济学逻辑告诉我们,床垫行业的龙头企业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2.睡眠场景下的智能用品赛道

    有多少人为了记录睡眠而买了智能手表/手环?又有多少人习惯了睡前用智能音箱播放白噪声?苹果、华为、小米的可穿戴设备的增量,有很大一部分应该就来自于睡眠场景,至少我本人已经养成了戴着智能手环睡觉、醒来后回顾睡眠曲线的习惯。

    随着AI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用品和床上用品两条赛道可能出现融合——你能想象床垫和枕头也植入RFID芯片,自动记录睡眠情况,并发送到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嘛?这样的产品其实已经存在了,例如美国上市公司Sleep Number在2017年就在CES展会上推出了“360智能床”,从而开拓了“智能床”这个品类。国内的比如喜临门Smart1智能床垫,内置Smart Wave系统,智能检测用户翻身和体型,点状空气弹簧实现智能调节,能减少睡眠时50%的翻身。

    在确保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欢迎“智能床品”“大数据辅助睡眠”,睡眠场景下的智能用品范围将远远超过智能手表、智能音箱这些传统标品,出现技术含量更高、更独特、更有商业价值的新产品。

    3.睡眠衍生品和衍生服务赛道

    我认识的职场人士,十个有八个服用过褪黑素、睡眠糖,乃至各种安神的中药片剂。我的个人经验是,褪黑素似乎是最安全、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尽管也不宜长期不间断使用。今后或许还能开发出效果更好、副作用更低的睡眠保健品。

    至于购买“提高睡眠质量”的课程,乃至请“睡眠咨询师”进行指导,这种事情也不罕见了。当我第一次听说有人会加入“睡眠辅导”微信群,在“专业助眠人员”的安抚下入睡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但是,想到当代中国人面临的巨大压力和不确定性,睡前找人远程安抚好像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

    总而言之,让中国人睡好觉,必然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业,也具备很强的社会意义。睡眠质量也与许多其他产业、社会趋势以及监管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条道路上,各种有形的产品和服务,只能发挥“治标”的作用;至于“治本”则有赖于社会内卷化的减轻、心理健康的提升,这就是漫长而艰难的任务了。

    附带说一句,如果你对睡眠产业有兴趣,《中国睡眠指数报告2022》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信息来源,在数据深度、广度和连续性上都能满足需求。仔细阅读过去十年的报告并加以对比,或许还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希望今晚我们都能睡个好觉! [原文链接]

    2022-03-19
    0 107

联系我们

173-662-005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woowuo@12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我已知晓并同意